文|潇湘十二楼
编辑|潇湘十二楼
最近,德国媒体又“上头”了。面对稀土供应紧张,不谈合作,不问市场,反而连甩中国三顶大帽子:破坏环境、封锁资源、地缘勒索。这三问看似正义凛然,实则逻辑跳跃,像极了“得不到就开始骂”的既视感。
可问题是,稀土这事真有这么简单吗?当西方开始把高科技产业的焦虑,投射成对中国的指控,谁在勒索谁就真的不好说了。
“资源霸权论”?先看技术和产业链谁更卷
稀土不是黄金,却比黄金更难搞。它不贵,但稀罕的是提纯工艺。全球90%的高性能永磁电机离不开稀土,而军工领域的F-35战机,一架就要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。这些不是装饰品,是实打实的功能核心。
那么,谁掌握核心?答案显而易见。中国拥有全球67%的稀土精炼专利,控制着80%的永磁材料产能。这背后不是靠“资源优势”碾压,而是几十年从矿山到技术的一步步爬坡。
比如包头稀土高新区,不只是挖矿,而是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稀土应用产业链,从提炼到磁材再到整机出口,形成闭环。
德媒却说,中国搞“资源封锁”。但看看数据:2010年至2023年,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47%。你说人家封锁,可人家出口越来越多,这帽子是不是扣得太随意?
再说所谓“地缘勒索”,这话听着耳熟吧?因为此前西方国家对中国搞过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限制。
据中国商务部统计,目前美欧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禁令中,有19项直接涉及稀土衍生技术。你卡我芯片,我就不能控制一下原材料?
环保指控能成立?看看谁的矿更“脏”
德国媒体还说,中国靠牺牲环境换产业。这话听着像是上世纪的老唱片。2023年中国工信部白皮书披露,稀土冶炼废水回收率已达98%。连联合国环境署都将江西赣州的离子型稀土矿复垦率(91%)作为绿色矿业样板推广。
对比一下美国的情况,MIT一份研究报告指出,美国加州芒廷帕斯矿的放射性废料堆积量,是中国同类型矿场的三倍。环保不是喊口号,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制度建设。嘴上讲环保,手里却做着污染买卖,谁更双标,不言自明。
说到底,中国稀土行业的环保转型不是为了面子,而是为了“可持续的竞争力”。毕竟,你再有矿、再有订单,如果环境搞坏了,产业链也撑不下去。而这,恰恰是西方国家当前难以复制的部分。
真正焦虑的,是他们做不出、算不过、拼不起
与其说西方在担心被中国“卡脖子”,不如说他们在为自己的“做不出”焦虑。美国的稀土分离成本,是中国的3.2倍。澳大利亚Lynas公司在马来西亚设厂,因环保整改成本飙升35%。你让他们靠自己建全产业链,不光贵,还慢。
更棘手的是技术门槛。稀土分离纯度若达不到99.999%,很多高端应用根本用不了。目前,只有中国实现了这项技术的工业化。日本也试图用“无稀土电机”绕过,但丰田宣布,这项技术的量产时间已延后至2030年。
至于那些被媒体热炒的“替代方案”,比如深海采矿、回收稀土,看起来很高端,实则问题一堆。
日本JOGMEC试采的稀土泥纯度只有32%,远低于商业要求。而从废旧iPhone中提取稀土,每克成本是原矿的8倍,连苹果都不敢大张旗鼓推广。
所以,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控制了什么,而是西方产业链在这场竞争中“追不上、接不起、拼不过”。与其说中国在“勒索”,不如说对手的“无能”让他们感到被动。
不想被卡脖子?那就别把技术问题变成政治口水
稀土问题,其实早已超出资源本身,它反映的是全球产业链该怎么走下去。从丰田电机到欧盟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,大家都明白,未来要靠科技和制度解决资源依赖,而不是靠指责和冷战思维来“破局”。
欧盟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40%的本土稀土产能,但现实是,目前连20%都达不到。反观中国,不光在江西、内蒙古推进绿色矿业,还牵头与东盟共建稀土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。
未来的解决方案,不可能靠“去中国化”,而是要在“全球重构”中找到新平衡。比如中国提出的“三平衡原则”——资源安全、环境成本、技术共享,正是走出困局的现实路径。
而国际上正在推动的“稀土碳足迹认证”机制,也意味着未来谁能做到绿色、高效、透明,谁就有更大话语权。
结语
归根结底,稀土之争不是谁握着矿,而是谁在搭建未来的技术底座。中国不是“勒索”,而是用技术、环保和产业协同,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。西方若想真正摆脱焦虑,不该是发难,而是发力。
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今天,谁能定义规则,谁能掌握标准,谁就能主导未来。稀土只是开端,真正的战场,是谁能把复杂的技术和绿色发展,变成现实的输出力。
谁在勒索谁?看完之后,答案不言自明。
两部门联合发布公告,加强中重稀土出口管理实施新管制措施 环球网
多方关注中国强化管控稀土出口,商务部:对符合规定的申请,中方将予以批准 环球网
中国对稀土出口强化管控,据报引入“追踪系统” 星岛 环球网